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est Platform

王永:新文科建设的三个理论前提

发布者:乐琦发布时间:2020-06-18浏览次数:891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也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发言中将2019年称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在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2019年底中国传媒大学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也成立了由资深教授张晶院长主持的“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我们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蓬勃发展之际,理论界应当从人文学科的最终目的出发,结合当前各个领域的前沿变化,深入探讨对一些基本前提的理解,才能在建设实践中真正达到学科创新的水平和要求。


一、新文科与新科技的关系问题

新文科建设应该扎稳脚跟,借助新技术突破固有学科难题、攻关新课题,还原新技术的工具属性,抓住新产业提供的契机,形成学科人才良性通道。

1.新文科要有立足于自身的问题意识

新技术给当下文科发展带来的帮助主要是文献方面的丰富、便捷和数据统计分析的量化支撑。在新技术条件下这些越来越规整的材料和高效的处理工具背后,文科的问题还是应该回到人的自身这个原点来寻找。落实到学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中要注重培养文科学生对科学方法,包括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深入探究学科学术史的过程中,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相关工具手段进行检索、分析、处理、研究,甚至提出新的算法、模型以及编程改造方案来解决专业上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本学科研究上的突破,这是人文同科技结合的自身愿景。

2.新文科要不断重申技术的工具属性

在自然科学取得飞越式发展,不断突破其原有工具属性,甚至具备了自身“理性”、“情感”等“智能”属性的当下,新文科的发展,也必须将自身的传承式、学派式、集成式传统充分发挥出来,把个体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承载起来,才能在机器无法企及的情感丰度、思维深度和创新速度上发挥出学科优势,保持面对工具挑战的从容余地。新文科建设需要不断以实际行动重申科技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属性,新文科须以此为基础思考、革新、建构自身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体系。如何集合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通过成体系的人文教育落实到新一代人才的文化素养上,是新文科教育成败的关键。

3.新文科是信息时代产业变革中的学科自新

美国希拉姆学院也曾提出过“新文科”这一概念,但笔者不同意将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文科”概念溯源到希拉姆学院的学科改革。我国的新文科是在新工科等一系列学科变革的思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新文科建设在学科基础、学科特色、学科使命等方面与希拉姆学院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当然,正如希拉姆学院新文科建设计划提示我们的,新文科之“新”,既是对长期以来文科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新产业挑战的学科自新。不过,信息时代新的产业变革也为文科从业局面的改变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文科建设就是应该围绕信息技术的强化,在不失学科本位的前提下,做好通才式、跨界式人才的培养,以驾驭各个领域不断爆发的新知识、新变化,以应对未来文明的尖端挑战。


二、经典与经典之学的更新问题

经典的缺席、经典之学的混乱,是新文科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经典的危机与社会上的诸多现实问题存在着共生关系,而解决起来的根本之道,正在于经典的重新树立与经典之学的与时俱进。经典的认知深度与普及广度是人文学科立足之本。

1.经典的与时俱进是新文科建设一项核心任务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生成历程来看,已经存在不断扩容和自我更新的现象。新文科建设能否在古今中外经典著述的基础上,以新的眼光重新论证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范畴,是能否迅速进入轨道的前提。新文科的经典生成应有多方面理论来源。传统、官方、民间、外来的不同选择给新文科的经典确立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意见。新经典也存在着自我培育的机制建设问题,新文科的跨学科、通才式教育,恰是人文腾跃准备阶段的必要前提。

2.经典之学应该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反思与超越

仅有经典还不足以完全发挥经典的价值,还需要经典之学的桥梁作用。学术文化的良性建构是新文科学科建设对接人文社会科学使命的桥梁。我们必须从本质上认清传统学术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唯圣哲论以至于不乏牵强曲解之处、独尊定性研究以至于不乏主观武断之处,当下应以人民性、批判性为立场理性集成传统的经典之学,强化专业知识、逻辑论证和量化支撑。

3.经典与经典之学的关系是本末关系,不容倒置

经典是人性升华的路径,经典包含的不仅仅是圣哲信仰,也有民间理想,重要的是基于准确的阐释和启示性的传播给予读者自我体验、关联的空间。新文科建设是要在复归人本立场和吸纳科学方法前提下重回经典,建立一个聚焦经典研究的科学研究系统,找回经典的现实关联和文化功能。我们强调经典之学的开拓创新,同时也要强调经典这个学术根基。新文科应该首先“悬置”传统文科所积累起来的琐屑成果,直面经典,在文史研究已经形成的基础文献成果基础上,以经典为核心,辐射到经典背后作家和人物的精神生态、阅读视野、时事刺激和表达形式,重建经典与当下的关联,保持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寻找到学科自我超越的广阔道路。


三、新思潮与新表达的生成问题

传统文科在不同时期已经完成了理论发展和思想传播的使命,新文科注定伴随着新思想的创生与发展。科技进步所提供的关于人类自身的认知深化在加速消解传统人类学成果的价值,深刻改变了人类文化行为的数字信息技术要求文科以融合创变迎接未来。

1.新文科要重新确立“道”与“文”的关系

“道”、“文”关系是文科学科属性探讨中的重要范畴,历史性地回顾这对范畴的关系史,可以看到新思潮与新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新思潮总是能促动文学艺术表达的变化,而文学表达对思潮演进也有反作用。新文科所面对的大众媒体环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思潮和表达的关系,提升对表达的重视。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数字传媒在新思潮生成过程中有着更深的参与度,已经成为民间意识形态表达不可忽视的话语载体。新文科的人才尤其应该关注基于大众表达的大众思潮研究,敏感地、理性地关注,参与新思潮的成长。

2.新文科要建立起与新媒介相适应的“大表达观”

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表达不应是文科立场上“表达”的全部,表达问题应该上升到一种哲学、美学的高度来探讨,机器表达的命题也应该及时研究并给予人文审视。基于表达形式的人文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提出的命题包括:包含语体、文体、著述体式、媒介方式、技艺形式等等,我们能展开多少表达的方式和表达场合?意识与表达是怎样一种内外关系?表达者的自我表达与代言表达究竟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无时不在的表达是否存在着完整的发出与接收关系?表达的效果和功能该如何评估?等等。新文科需要与大表达观对接,才能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阈。

3.新文科要倡导中文系对创作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系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和家长就是教育系统面对的人民对象。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量中文系学生怀着作家梦来到大学,但是既有学科并未尊重他们的意愿。尽管对于任何一个作者来说,创作能力从根本上来看就是来自持续的表达训练,但中文系毕业生区别于非专业、非学历体系下培养起来的写作者的地方,应该在于文学表达中的伦理素养和审美水平,这是大学文科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的。反过来说,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也一定包含着高出群伦的认知,一代有良知、有眼光的写作群体对新意识形态发展传播的意义不可估量。


结语

新文科建设首先要理清人文与科技的对话关系,立足于文科的学科基石,以跨界式、兼通式文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来把握新一次信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全新成果,抓住解决文科固有问题的时代契机。新文科建设也不能回避新科技的优势与挑战,要致力于努力确证科技对于人类的工具属性;新文科建设要认清新兴科技手段对于人文学科的意义和局限,找到并结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业态相结合后的人才需求走向;新文科要加强传统文科的科技通识教育,但并不应过度鼓励新建交叉学科,不重专业基础、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长线培养,最终会事与愿违;新文科应重树文科的经典意识,以经典传承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学科发展引擎探讨经典与经典之学的更新原则,回答如何面对经典、谁来择定经典、如何阐发和传播经典等问题。信息时代、数字文明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呼唤新思想的产生。新文科建设更要观察和思考如何加速意识形态的言说方式创新和文体形式创新问题。总之,新文科建设不是例行“教改”而是学科创新,文科从业者应该把新文科建设当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与使命来看待。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特色支持项目“新文科建设理论构建与模型操作研究[项目编号CUC200T011]研究成果,《现代传播》2020年第5期刊发)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